作者:中國盲流
現代中國經濟應該從1980年鄧小平設立深圳經濟特區開始算起,由此中國經濟從計劃經濟體制逐漸轉變成以價格機制為導向的市場經濟體。深圳特區模式的成功迅速在國內被複製,隨著90年代初期國家痛下決心關閉大量國企讓數千萬工人自由就業,國家承認私營經濟等開明政策更是釋放了中國市場經濟的活水。參照發達國家成功經驗逐步向自由經濟市場方向改革,中國迎來了經濟的高速發展期。近年來,經濟總量也躍升到世界前列。
2016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大,增速放緩。據官方資料經濟增漲6.7,CPI漲幅2%,製造業不景氣出口增速放緩。房地產業作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掌管的土地資源價格卻逆勢暴漲,有些城市商品房漲幅接近100%,全民陷入恐慌性買房。不久之前中國還是高儲蓄率國家,這輪房地產暴漲之後看到資料,我國居民人均槓杆率高達57.55%。這裡面很多購房者每月還貸額超過家庭總收入的70%以上。一座座大城市光鮮亮麗,民眾的幸福感卻是在漸漸缺失。如此高的房價抬高了用工成本更是提高了物價水準,綁架了經濟政策。如今比起上漲政府更是害怕房價下跌,於是出臺一系列不合理的限制措施以保持房價的穩定。
說到經濟不得不說中國股市。證券股票市場是發達國家自由經濟的產物,奉行經濟貿易高度自由化,管理制度嚴格透明保證公平為原則,作用是服務於實體經濟。因為國內的管理模式和市場環境不同,股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目的被弱化,成了圈錢套利的最佳工具也成了小股民和機構的賭場。隨著2015, 2016年度接二連三的股災震驚了所有人,很多國內媒體、專家學者分析股災原因:有去槓杆說、境外機構惡意做空說,還有中國股民不成熟盲目跟風說等等。而民間人士更多的討論質疑經濟政策的改變和股災的關係。股災期間管理層一面動用行政力量打壓做空,另一方面直接動用資金拉台股指,公開給股指走勢定義為慢牛(緩慢牛市),作出股指在4000點不減持的不專業承諾誤導投資者,甚至在主流媒體屏蔽看空言論。在做大做強國企政策指引下愈來愈多國企迅速壯大,同行業整合變身超級大公司。有些大國企領導人行政級別甚至比證券管理部門還要高,如何能確保國企上市公司被有效監督?證券管理部門甚至公然給違背現行政策的大國企開特例等等不合理現象造就中國股市畸形發展。因為管理上規則漏洞很多,上市公司財務作假蔚然成風。A股市場的不公平不透明加上管理層的諸多問題,不改變恐難承擔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責任。
盈利好的國企股民有沒有獲得應得回報?經營不善國企產生虧損又是誰來承擔?企業領導甚至都不用承擔責任頂多換個崗位繼續當領導。更多國企只需把帳面做平,完成國家指派的一些任務便萬事大吉。鋼鐵水泥等一些行業如今面臨產能過剩,和不久前光伏行業危機如出一轍。光伏行業發展早期各地政府都在出臺各種優惠政策或補貼拉攏項目落地,很快使行業陷入無序競爭產能過剩境地。在經濟領域中,政府先設定發展目標制定相關政策,通過扶持、強製淘汰、補貼等手段從而影響市場供需,是否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從長遠看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如何評價?
近幾年隨著國家新的經濟政策調整,啟動國企改革,做大做強國企的戰略轉變。中國經濟模式走向政府主導型經濟,政府成為市場的管理者和主要參與者。國企壟斷能源、電力、土地、資源等等民生行業控制了物價走向-經濟政策也直接左右了經濟發展。這種模式下民營經濟活力、公平制度、市場創新等方面政府有沒有更好的智慧來平衡,這樣的模式是否符合未來中國經濟發展需要?以國家為背景的國企參與的國際經濟行爲是否擾亂公平的經濟秩序,是否會招致其它國家對國企行為不滿而發生的貿易限制政策?
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必將是公平、自由和開放的市場經濟。縱觀世界發達經濟體中,沒有一個是以國有經濟體制為主的國家。當今中國經濟體量巨大,經濟發展方向對全球經濟都將產生深遠影響。各國在經濟領域都應該摒棄狹隘的主權利益觀念,站在全人類發展角度,讓自由、平等、開放的經濟思想和諧統一,讓經濟更好的服務於人類文明進步。
作者注:
一、以上所述均為個人觀點或主觀臆測,不代表任何立場。
二、本文所稱“盲流”,泛指中國社會底層人物。
編者注:本文為尊重原作者,故文中所指“中國”,乃指“中國大陸地區”。
© 2019 興中會再現! — 驅除馬列,恢復中華!版權所有